0903
一、学科概况
(一)学科沿革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是研究农业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科学。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分别于1996年获“植物营养学”、2003年获“土壤学”、2013年获“农业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二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获一级学科硕士点,2021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2000年“植物营养学”被批准为省重点二级学科,2010年“农业资源与环境”被批准为省重点一级学科。2016年学科被列入云南省一流学科建设-高原学科A类建设;2022年被列入云南省一流特色学科建设。相关专业被列入国家一流本科和省一流专业建设,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为B+和B-。
(二)研究领域
学科立足西南生态安全屏障、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和山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针对云南高原农业资源利用低效、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退化严重、高原湖泊面源污染等实际,形成了植物营养与高原作物健康、土壤学与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环境保护与高原生态修复、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4个学科方向,在间套作资源高效利用、高原特色作物营养调控、山地水土流失与土地整治、高背景区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以及高原湖泊面源污染控制等研究领域特色鲜明。
(三)师资队伍
本学科共有教师48人,其中正高18人、副高20人;博导16人、硕导38人;45岁及以下人员占62.5%;91.7%具有博士学位,66.8%为非本单位学缘,54.2%具有海外访学经历。有云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3人、云南省兴滇英才计划“青年人才”13人。
(四)条件平台
学科拥有农业农村部云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张福锁院士工作站等1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实验室面积2000余平方米,配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连续流动分析仪、AAS、TOC分析仪等。建有“云南省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创新团队”等4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建有云南省植物营养研究生导师团队和云南省土壤学研究生导师团队及云南省农业环境保护教学团队。
(五)科学研究
近5年,学科新增主持科研项目123项,新增科研经费1.74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38项,获批科研经费5636万元;省部级项目32项,获批科研经费8725万元;横向科研项目53项,总合同经费3076万元。累计发表学术论文6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80余项,出版专著17部。获得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六)人才培养
近5年,学科培养硕士生214名。毕业生思想上进、政治立场坚定,67%为中共党员;95%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0%就业及升学读博,为云南耕地质量提升、生态环境保护、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发展、粮食安全保障、乡村振兴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本学科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前沿,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具备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思想品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具有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
2.知识结构:系统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坚实宽广的专业基础和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趋势和学术研究前沿,掌握本学科领域先进的研究手段与实践操作技能;掌握各二级学科相关专业知识。
3.基本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具备各二级学科的试验设计与统计知识和实验室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具有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客观地分析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能适应本专业学习、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需要。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3年。因特殊原因未能在基本学制内完成学业的,可以申请延长学习年限。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不得超过5年。
在学校规定的基本学制年限基础上,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应修课程、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必修环节、学位论文符合答辩要求,达到申请提前毕业条件的,可以申请提前半年或一年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但在校学习应至少期满2年。
四、研究方向
(一)土壤学
本方向聚焦低纬高原山地土壤可持续利用,系统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阻控与合理耕层构建、土壤障碍消减与中低产田地力提升、污染土壤修复与生物定向培育等研究。
(二)植物营养学
本方向聚焦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开展不同土壤作物系统的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植物营养与病害控制、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经特作物营养与施肥等方向的研究。
(三)农业环境保护
本方向聚焦高原农业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领域,系统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新型生物制剂开发与利用等研究。
(四)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
本方向聚焦高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系统开展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整治等的理论和技术研究。
五、培养方式
学术型硕士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在以导师为主的同时,成立导师指导小组,由导师和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制定和调整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组织学术报告和开题报告,指导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等研究生培养工作。对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应组织共建学科组成导师指导小组进行集体指导。指导教师要教书育人,应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成才。
学术型硕士生的培养方式包含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学术交流等。课程教学由若干教师组成课程组负责。根据课程性质不同,教师采取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任课教师着重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读期间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活动。通过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工作,使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鼓励各二级点和导师根据各自领域研究需求,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六、课程设置、必修环节和学分要求
(一)课程学时、学分要求
1.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研究生所选课程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方能获得学分。所有课程的成绩采用百分制,60分为合格。不合格的课程必须进行重修。每学分对应于理论授课、实验均为18学时。
2.本学科硕士生必须修完所选课程且达到本学科培养方案最低课程学分要求。本学科课程总学分至少应修30学分,但不得超过36学分;其中学位课程学分20学分,专业选修课学分6学分,培养环节4学分。
研究生可在导师指导下根据研究需要和职业发展选修相关课程。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学院选课、及选修人文素质类课程。但至少须选修2门本专业选修课以保证专业特色。
3.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不少于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补修课程不计入总学分;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入中期考核。
(三)主干课程说明
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设置的专业学位课包括两门专业理论课(高级土壤学、高级植物营养学)、两门专业基础课(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英语、农业微生物资源与环境)、一门研究进展课(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前沿)和一门专业技能课(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方法)。
1.高级土壤学
高级土壤学课程以培养学生获得系统的土壤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士壤类型分布与利用、土壤物质循环与环境、土壤营养元素与肥力、土壤学研究方法与应用案例、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退化防治、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系研究、土壤改良与持续利用技术方法等;同时了解国际土壤学在上述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动向和研究成果、前沿热点研究方法与研究动态;掌握综合应用土壤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能实现让学生对土壤学的学习达到既融会贯通又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
2.高级植物营养学
高级植物营养学课程以培养学生获得系统的植物营养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高等植物细胞和根系的矿质养分吸收机制、矿质养分的短距离运输及其调控、木质部和韧皮部的长距离运输机理及其调控、矿质营养与作物产量及源库关系、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固氮体系的机制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植物营养状况与植物病虫害之间的关系、植物营养缺素诊断的各种方法以及各自的适宜性;同时了解国际植物营养学在上述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动向和研究成果。
3.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英语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英语课程主要包括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涵盖的主要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相关研究进展及相关学科前沿的英文教学。通过专业英语学习, 主要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相关专业术语和知识的英文表达,提高 相关研究进展的英文学习能力,了解相关国际研究前沿,提高英文科技献的阅读理能力和英文科技论写作及学术交流。
4.农业微生物资源与环境
农业微生物资源与环境课程以培养学生获得系统的农业微生物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土壤圈及其微生物、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关系、微生物与土壤肥力、微生物与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植物病害的微生物防控、微生物与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内容;同时了解国际农业微生物学在上述领域的最新研究动向和研究成果,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英文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进一步开拓学生在农业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视野,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学会综合应用微生物学相关知识解决农业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问题。
5.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前沿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前沿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等学科方向的主要前沿理论、研究进展与关键技术,通过学习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关键技术。
6.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方法
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科学研究的范式;文献检索、本学科领域内经典期刊介绍及经典文献导读;高级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基因组、代谢组、蛋白组等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溶液培养技术与现代植物营养诊断方法;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应用技术等。本课程将为硕士研究生开展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奠定技术和方法基础。
(四)必修环节
研究生必须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制定、文献综述与开题、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中期考核、学术活动、教学实践、社会实践、论文中期检查等必修环节,没有完成必修环节或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含学习计划(包括学习计划、读书计划、学术活动安排等)和论文研究计划(学位论文研究和工作计划),在新生入学后的2个月内完成。导师或导师指导小组,要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研究生个人实际情况,指导研究生认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一经制定不得随意更改,更改个人培养计划应得到导师、学科和学院的批准。
2.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开题论证前应至少阅读本学科国内外主流期刊文献8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应占30篇以上,并撰写文献综述。
学位论文的选题原则上与所学专业和研究方向相对应,应强调同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发展密切联系,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要体现学科领域的创新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确定学位论文工作的内容和工作量时应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生自身的基础、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培养年限等方面的特点。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应于入学后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通过时间与申请答辩的时间不少于1年。
研究生开题报告内容应包括: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文献综述(国内外本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趋势及问题等,并附参考文献);研究内容、预期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设计、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研究工作总体安排及预期研究结果;已参加过的相关科研工作、已取得的研究工作进展及已具备的研究条件。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根据研究方向进行。开题报告考核小组成员由3-5名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级(含)以上职称(或相当职称)人员组成;对跨学科的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
开题报告未通过者,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后,允许在1个月内重新进行开题。逾期仍未重新开题或重新开题仍未通过者,终止培养。对于进行开题报告后更换题目者,须按照上述程序重新进行开题。
3.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1学分)
研究生应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活动不少于18学时,考核合格计1学分。
4.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安排在第4学期末进行,主要从品德作风、学习态度、组织纪律、学术道德、课程学习和业务能力等方面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综合考核。
中期考核由学院负责组织、成立考核小组,并公开进行。考核小组通过对硕士研究生综合知识考核,结合审阅材料等了解硕士研究生全面情况,做出中期考核合格或不合格的结论。不合格者一般应在半年后重新进行考核,再次考核不合格者,由学院报研究生处,按规定可终止培养,取消学籍。具体要求参照学校最新文件执行。
5.学术讲座与学术报告(2学分)
为使研究生全面了解本学科新进展和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研究生必须参加一定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等。研究生在校期间累计参加学术活动需达 12 次以上,其中应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不少于4次;并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在本学科范围内作学术报告不少于1次。具体要求按学校参加学术活动的最新文件执行。参加国家或学校公派出国(境)联合培养半年以上的研究生,学术活动视为考核合格。研究生在完成有关学术交流活动后,填写《bat365官网登录入口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并盖章;各学位点和导师在第5学期末给予考核。
6.实践教育(1学分)
实践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包括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实践指研究生协助指导教师或本学科专业任课教师的本科生教学、实验,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等,不少于20学时,由学位点、指导教师或本学科专业任课教师考核。社会实践一般为志愿服务、课题调查研究等。研究生完成相关社会实践后需撰写一篇及以上调查报告交学位点或指导教师考核。教学实践及社会实践考核通过计1学分。
7.论文中期检查
论文中期检查安排在第五学期,主要检查研究生培养计划执行情况、开题论证研究方案实施情况、研究生论文完成进度。
七、毕业及学位授予
硕士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按照培养方案的规定所完成所修课程的学习和其他培养环节,修满规定学分,成绩合格,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德智体美劳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由学校发给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由学校颁发学位证书。
研究生学位论文应有创新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能表现出研究生在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的能力,研究结果应有新的见解或能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学位论文要求达到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计算正确、数据可靠、文句简练、图表清晰、层次分明,能体现硕士生具有宽广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具体格式参照《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学位论文格式、书写规范》。
学位论文答辩的申请程序和时间安排以及具体要求按照学校最新文件执行。研究生申请学位时需提供符合学校相关文件要求的成果。